收藏我們
Industry Information
1972-1973年,原一機部和四機部聯合立項,圍繞汽車制造,提出十大技術創新課題。其中自動化立體庫技術作為十大課題之一,由北京起重運輸機械研究所負責研究設計,總工程師虞和謙擔任總負責人。參與單位包括:北京自動化研究所、長春汽車廠設計處、北京汽車制造廠等多個單位。
第一座自動化立體庫設計在參考資料極其缺乏的艱苦情況下完成。項目組僅憑幾張圖片和零星外文報道資料即開始進行設計,為了使設計有一定代表性,確定高度15米,托盤承載能力為1000kg,采用PLC進行控制,行走和提升均采用雙速調速,項目歷時7年完成。期間,一機部胡光部長和孫有余副部長給予了大力支持,并在1975年利用參加倫敦15屆物料搬運展覽會的機會,派項目組成員赴歐洲進行考察。該成果被應用到北京汽車制造廠。
1980年,北起所在北京低壓開關廠又生產了兩臺設備,并參加1980年農展館舉行的礦山機械展覽會。1981年,北京自動化研究所將成果應用到二汽備件庫,是國內第一次規模應用,有5個巷道。太原五一機器廠作為第一個成果轉讓單位,承擔了80年代初期的幾個項目的生產制造工作,太原五一機器廠是太原剛玉的前身。
1985年,結合寶鋼的技術改造,引進德國西馬格(SIEMAG)全套物流自動化技術,自動化立體庫研究上了一個新的臺階。作為引進消化的主要參加單位,蘇州起重機器廠參與了寶鋼堆垛機的生產制造和圖紙轉化工作,并在1986-1987間年生產出第一臺引進技術的堆垛機。
1985-1989年間,自動化立體庫在有限的領域得到應用。比較有名的是保定樂凱膠片廠,無錫感光膠片廠,有多個自動化立體庫投入使用。自動化立體庫作為一種新興的存儲系統,逐步得到有關行業的重視。截止到1989年,行業應用還局限在有限的幾個領域,尤其是特殊領域的應用成為重要切入點。
此外,在整個國家“七五”期間,自動化立體庫關鍵技術作為重機裝備的關鍵技術之一,由北京起重運輸機械研究所申請立項,結合引進技術的消化,在堆垛機的完整技術,尤其是安全性和系統優化設計方面,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,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。各種相關標準也在此期間順利完成,為我國自動化立體庫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作為物流倉儲系統中的重要裝備----輸送機和分揀機,則發祥于郵電部的下屬企業,郵電部519廠和539廠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。他們在1975年前后即開始研究和從事郵包處理技術,并在輸送分揀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,成為我國最早研究交叉帶分揀機的企業。但最初的用戶局限于郵政包裹處理系統。
這一時期的叉車企業,則主要是以北京起重運輸機械研究所作為技術歸口,全國各地開始生產制造,但社會需求有限,產量都很低。
值得一提的是,計算機輔助設計一直到1986年才開始應用。北京起重所首先在橋式起重機中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,后來發展到倉儲機械。所采用的HP公司的小型機和APOLLO公司的繪圖軟件,由于價格昂貴,很難推廣。微機的應用還根本達不到制圖的水平。
整個啟蒙階段的技術是相對落后的,尤其受限于相關基礎技術,計算機還很少應用到物流管理中來,很多情況下還只能實現單機自動,全自動控制的系統寥寥無幾。
參與的單位更是寥若晨星,先行者總是孤單而寂寞的,但正是這些先行者,為歷史寫下了珍貴的最初幾筆。